苏州市吴中区拥有五分之四太湖峰峦,五分之三太湖水域、五分之二太湖岸线。长期以来,吴中区坚持生态立区、文化兴区、产业强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打造股票配资交易,向世界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窗口和实践范例。
西山岛如翡翠镶嵌太湖湖心,近年来,经历了千年未有的蝶变。2021年8月1日,《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江苏省首部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的“绿色法典”。“过去采矿采石让山体伤痕累累,现在每寸土地都有法律保护。”金庭镇老渔民陈老伯指着不远处修复后的乌峰顶宕口感慨道。这里曾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的废弃矿坑,经过整治和系统修复,如今葱绿的树木、各色花海与碧波相映,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2年至2025年,生态岛共实施生态治理类项目61个,总投资22.55亿元,并交出亮眼成绩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100%。今年1—7月,40个市级河道监测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
科技也在重塑太湖新生态。依托“高杆鹰眼+无人机+自动监测”技术,吴中区创新打造太湖湖体国考点位监控系统,构建全天候、立体化智慧防线,实现对太湖吴中辖区考核点位全覆盖,全方位织密“水陆空天”一体化水质藻情监测监控网络。
过去一年,吴中区扎实推进太湖综合治理,交出了历史性答卷。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太湖吴中辖区水质连续两年达Ⅲ,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太湖生态岛生态损害赔偿基地“双向匹配”机制得到生态环境部认可并推广;2024年澄湖湖心断面水质取得突破,自设立省考断面以来年度水质首次达Ⅲ,历史性实现全区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
吴中区通过系列工程重塑太湖肌理,从根本上扭转湿地生态退化、湖泊沼泽化局面,生灵万物在此续写永恒的诗篇。在金庭镇南部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通过“三道关”,湿地系统即可将夹杂化肥、农药的雨水净化。这个入选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案例,诠释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精髓,更带动周边发展生态研学产业,年接待学生超5万人次。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构建有“芦苇沼泽—浅滩—深水区”三级净化系统,成片的芦苇和树林,成为白骨顶鸡、黑嘴鸥、鸿雁等鸟类的栖息地。
2023年至2025年,吴中区连续性开展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观测工作,不仅用数据记录着鸟类种群的动态变化,更为更高质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2023年10月,吴中区荣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吴中鸡头米”“西山青种枇杷”“东山白沙枇杷”等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至此,吴中区共有地理标志6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
当下,吴中太湖沿线以文旅点“金”,已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环太湖1号公路”串联生态文旅新业态,百度苏州Apollo Park在生态岛开园,打造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文旅示范基地,智能网联+智慧文旅,相关生态环保科技等绿色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在吴中,绿色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低空经济企业纷至沓来,千亿级产业集群“拼”出具身智能产业新图景。今年七月,玄通股份零碳智慧园区暨公司总部开业,苏州首个“5G零碳智慧园区”正式投用。围绕180余公里太湖岸线,吴中深度挖掘场景需求,探索打造各类“低空+”特色场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吴中区众多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携创新产品和各类场景应用解决方案重磅亮相。
一群群红嘴鸥掠过澄澈湖面,一片片茶园沿着洞庭山铺展,“环太湖1号公路”蜿蜒如带,串联起新产业与古村落的时空对话,成为吴中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雁 通讯员韩炜杰、蒋安琪)股票配资交易
盛鼎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